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明代戏曲理论从画工到化工的演变(7)

来源:广州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5-24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王骥德从语言和剧中人物形象上指出《琵琶记》工处之不妥。故综合来讲,王骥德认为“《琵琶》终以法让《西厢》,故当离为双美,不得合为联璧”。对

王骥德从语言和剧中人物形象上指出《琵琶记》工处之不妥。故综合来讲,王骥德认为“《琵琶》终以法让《西厢》,故当离为双美,不得合为联璧”。对《拜月亭》,王骥德予以一定的肯定,称其“语似草草,然时露机趣”,但与《琵琶记》相比则远不如。他对王世贞、何元朗的观点综合评定:

弇州谓“《琵琶》‘长空万里’完丽而多蹈袭”,似诚有之。元朗谓其“无蒜酪气,如王公大人之席,驼峰、熊掌,肥腯盈前,而无蔬、笋、蚬、蛤,遂欠风味”。余谓:使尽废驼峰、熊掌,抑可以羞王公大人耶?此亦一偏之说也。[15]110

从王骥德所设例子来看,他肯定了王世贞的观点,而认为何良俊的观点是“一偏之说”。晚明另一位戏曲理论家李卓吾与吕天成、王骥德的戏曲观点稍有不同。

李卓吾认为《西厢记》《拜月亭》高于《琵琶记》。李卓吾的“化工”与“画工”说对这场戏曲作品地位之争具有总结性,他对何、王两派观点中较为中肯的部分有所吸收和融合,而非一味地肯定或否定。以上两派戏曲理论家具体所论争的点有:《琵琶记》“词家大学问”,《西厢记》“才华富瞻”,有无裨风教、是否感人,“本色”与否。对这些论争点进行分析,实则是以“自然”为美还是以“工”为美,尚“风情”还是尚“风教”。李卓吾推崇“化工”是以“自然”为美、尚“风情”的表现。

从论争过程中诸位戏曲理论家的观点来看,以“自然”为美的戏曲理论家除了李卓吾,还有何良俊、沈德符、徐复祚、王骥德等,以“工”为美的戏曲理论家以王世贞为典型代表。李卓吾在《琵琶记卷末评》曰:“《琵琶》短处有二:一是卖弄学问,强生枝节;二是正中带谑,光景不真。此文章大家之病也,《琵琶》两有之。”[5]548李卓吾认为“二短”是“文章大家之病”,也是“画工”之病。尚“风情”的戏曲理论家有李卓吾、何良俊、沈德符、徐复祚,尚“风教”的戏曲理论家有王世贞、吕天成。而王骥德虽盛赞《西厢记》之“风情”,同时也对“风教”之作《琵琶记》予以很高评价。无论是“风情”还是“风教”,能否动人,始终是戏曲艺术的至高标准。王世贞认为《琵琶记》“歌演终场”能“使人堕泪”,吕天成认为其“情从境转,一段真堪断肠”。李卓吾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见解:“彼高生者,固已殚其力之所能工,而极吾才于既竭。惟作者穷巧极工,不遗余力,是故语尽而意亦尽,词竭而味索然亦随以竭。吾尝揽《琵琶》而弹之矣:一弹而叹,再弹而怨,三弹而向之怨叹无复存者。此其故何耶?岂其似真非真,所以入人之心者不深耶!盖虽工巧之极,其气力限量只可达于皮肤骨血之间,则其感人仅仅如是,何足怪哉!《西厢》《拜月》,乃不如是。”[1]97李卓吾初读《琵琶记》也如王世贞、吕天成一样,“一字一哭”“一字千哭”“一字万哭”[9],认为《琵琶记》是感人之作。但其反复阅读之后,发现《琵琶记》之感人是浮于表面的,入人心者不深。李卓吾对“真情”的关注和阐述要高于诸位戏曲理论家。综合以上两方面,李卓吾将《西厢记》《拜月亭》归为“化工”之作,较之“画工”之作《琵琶记》,更胜一筹。

综上来讲,明代戏曲理论经过了从“画工”向“化工”的演变。明初戏曲理论以朱权《太和正音谱》为指导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为封建专制服务的“画工”之作,假道学风气盛行。明中叶何、王二人对戏曲作品《西厢记》《拜月亭》《琵琶记》地位高低的讨论形成热点。何良俊、沈德符、徐复祚等人对天然本色的《拜月亭》的推崇体现出戏曲理论从“画工”向“化工”的过渡。晚明吕天成、王骥德对何良俊阵营的观点进行了“否定之否定”的批驳,李卓吾对以上诸位戏曲理论家的观点进行总结和进一步发展。戏曲创作的艺术性得到关注,“真情”突显出来,戏曲理论发展为“化工”阶段。

[1] 李卓吾.焚书·续焚书[M].北京:中华书局,2009.

[2] 张廷玉.明史(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4:21.

[3] 刘维谦.大明律(卷二十六)[M].怀效峰,点校.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04.

[4]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四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5] 俞为民,孙蓉蓉.历代曲话汇编·明代编(第一集)[M].合肥:黄山书社,2009.

[6]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3.

[7] 中国戏曲研究院.中国古典戏曲论著集成(第二集)[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59.

文章来源:《广州化工》 网址: http://www.gzhgzz.cn/qikandaodu/2021/0524/1383.html



上一篇:化工类学生线上信息化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下一篇:没有了

广州化工投稿 | 广州化工编辑部| 广州化工版面费 | 广州化工论文发表 | 广州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州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