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广州城市洪涝成因及对策(3)

来源:广州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加强法制建设,把防洪排涝规划有关要求作为城市建设的刚性约束 对高度城市化地区,不仅要强调水资源的刚性约束,防洪排涝规划有关要求也应作为城

2.加强法制建设,把防洪排涝规划有关要求作为城市建设的刚性约束

对高度城市化地区,不仅要强调水资源的刚性约束,防洪排涝规划有关要求也应作为城市建设的刚性约束。 一是把海绵城市建设“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作为城市建设的刚性约束。 广州市已经出台《广州市建设项目雨水径流控制办法》,规定“建设后的雨水径流量不超过建设前的雨水径流量”“新建建设工程硬化面积达1万m2以上的项目, 除城镇公共道路外, 每1 万m2硬化面积应当配建不小于500 m3的雨水调蓄设施”“新建项目硬化地面中, 除城镇公共道路外,建筑物的室外可渗透地面率不低于40%;人行道、室外停车场、步行街、自行车道和建设工程的外部庭院应当分别设置渗透性铺装设施,其渗透铺装率不低于70%”。 二是开展城市洪水风险图的编制与应用。根据洪水风险图,合理制定洪泛区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风险大的区域出现人口与资产的过度集中, 合理制定超标准洪水的避灾路线, 避免临危出乱。“5·22” 特大暴雨中官湖地铁站受淹就是个警示,后续调查发现,官湖地铁站设计过程对内涝分析没有足够重视,地铁站位于常年易涝区且设计标准偏低。 三是把洪涝风险论证作为城市规划和重要项目建设的前置条件,论证内容应包括工程建设是否增加城市内涝压力、是否对已有防洪排涝体系产生不利影响以及自身洪涝安全是否满足要求等。

3.建设城市内涝实时监测预报预警系统,科学指导防汛应急决策

建设以内涝监测设备和内涝数值模型为核心的城市内涝实时监测预警预报系统。 内涝监测设备侧重“点”,内涝模型侧重“面”,两者相辅相成,监测数据可用于检测和修正内涝模型,点面结合可以实现洪涝风险的滚动预报。 内涝监测设备主要布设于全市易涝区,实时监测城区内易涝点的积水水位、窨井水位和重点河段的河道水位。 内涝模型核心是采用“地面-管网-河道”耦合一、二维数学模型。 内涝模型可根据地面水位、内河涌水位和水闸泵站运行情况,以及未来1~3 h 的降水预报信息, 绘制相应的洪水风险图, 展示最大淹没水深、淹没历时和最高水位时刻。 水务管理部门借助防汛内涝监测系统可整体掌握城区内涝状况,及时进行科学的防洪排涝调度。 交通管理部门通过该系统可实时掌握低洼路段的积水状况,并借助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方式向广大群众提供出行指南,避免人员、车辆误入深水路段造成重大损失。

4.一涝一策,精准施策

“5·22” 特大暴雨期间, 广州有443 处积水。不同洪涝点成因不同,必须点对点地制定对策。 应对全市洪涝风险区进行历史资料的收集分析,洪涝发生期间的调研尤为重要。 “5·22”特大暴雨后,广州市水务局组织专业力量,采用实地勘察、无人机、卫星遥感和内涝实时监测等多种手段对此次涝点进行了原因分析, 成效显著。有的涝点是河水漫溢,要提升河道排涝能力,可采取疏浚河道、增加排涝泵站等措施。 有的涝点是雨水收集设施过水能力不足,要加快健全排水系统建设,可增设雨水口,对管道口径较小、管网铺设较少的及时更换和加铺管网,排水口设置不合理的要及时调整。 有的低洼地要增设抽水泵站和就近建设调蓄池;有的涝点是管道淤积,应加强管道养护管理和汛前管道疏浚。 对于易涝区和重点防护对象(如地铁), 应开展综合洪涝风险评估,包括防洪排涝体系自身情况,以及非工程管理方面如管理人员素质、管理水平,防汛物资、设备储备情况及抢险队伍情况等,在此基础上编制专项防洪应急预案,确保应对超标准暴雨洪涝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如发生超强暴雨洪涝,风险区隧道要提前禁止通车。

5.推进城市防洪排涝体制机制创新,加强规范化管理

建立健全管理法规、制度、机构,让防洪排涝工程设施的管理及调度有法可依。 城市洪涝的发生是以流域为单元的,目前广州不少城市河涌都是横跨多个行政区域,但防洪排涝工程的管理和调度分属不同行政部门,遇到流域性洪水时难以统一调度。“5·22”暴雨调查发现,埔安河流域涉及黄埔、增城两区,跨区域协调难度大,灾情信息互通不充分,影响流域调度时效性。 建议涉及多区域的流域,由上级水务局统一管理或在上级水务部门指导下建立流域防洪排涝工作机制。 目前不少水库、水闸、泵站的管理还处于放任状态,基础监测设施不健全,水闸(泵站)调度不遵循调度规则,有的甚至因管理不当造成应急抢险设施失效等问题。 如埔安河流域下游的金紫涌水南闸年久失修,在“5·22”暴雨期间闸门无法正常开启,造成河道水位壅高漫堤,致使多处被淹。 因此必须在汛前做好防洪工程的规范化管理,特别要做好小型水库监测预报预警通信、 调度运用方案、防汛应急预案“三个重点环节”和“三个责任人”的管理工作,使防洪排涝工程管理和防汛工作走向规范化。

文章来源:《广州化工》 网址: http://www.gzhgzz.cn/qikandaodu/2021/0302/656.html



上一篇:广州公立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研究以广州医科大学
下一篇:达亿瓦秋冬时尚秀在广州举行

广州化工投稿 | 广州化工编辑部| 广州化工版面费 | 广州化工论文发表 | 广州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州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