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竹筒屋与广州传统城市形态的治理(2)

来源:广州化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3 “病竹筒屋”:竹筒屋的畸形演变及其带来的问题 前面所述是竹筒屋在历史上的合理衍变,但现代以来,竹筒屋却出现了病态的演变现象,带来了相关地

3 “病竹筒屋”:竹筒屋的畸形演变及其带来的问题

前面所述是竹筒屋在历史上的合理衍变,但现代以来,竹筒屋却出现了病态的演变现象,带来了相关地段的环境以及城市形态的严重问题。

问题的根源在于人口的压力带来的房屋加建。作为基本民居的竹筒屋,居住的对象是普罗大众,由于现代以来广州的人口持续增长[7],房屋的需求不断加大,但由于山水自然条件和行政区划的长期限制,广州的城市空间一直非常局限,房屋需求的压力无法通过城市扩张有效释放,便极大地施加在老城身上,造成房屋的过度加建,竹筒屋首当其冲,直至出现种种的病态。这是竹筒屋在合理演化之外的另一个发展现实,其过程历经了“水平加建”和“垂直加建”两个阶段。

水平加建是第一步,就是把天井或基地内其它的空地部分改作房屋。不难理解,这样的加建方式是合乎常理的,所以十分常见。比如北京的四合院变成大杂院后,庭院就不断被房屋填充,直到填满为止。再比如英国工业革命的早期,为了给工人提供廉价的出租房以及用作小工坊,一些城镇的家庭也出现了把后院分割建房的情况,几乎把院子挤占殆尽,但后来随着情况的变化又进行了清理拆除,呈现了潮涨潮落式的建拆交替的地块循环(burgage cycle)[8]。但是与北京的“填满为止”和英国的“建拆循环”不同,广州由于持续增强的人多地少的矛盾,房屋的加建不只停留在地平面上,还拓展到竖向上,由水平加建进一步变为垂直加建,原来的一到二层的竹筒屋被增加到了三或四层,可谓“立体增殖”,这是广州竹筒屋增殖变化的一大特征,在其它地方较为少见。各家各户都竭尽可能地争取面积,导致竹筒屋的增殖远远超出了合理的范围,原本合理的形式被各式畸形的变种所取代,可称之为“病竹筒屋”(图4)。

当“病竹筒屋”大量出现时,其问题就不再是单个的建筑问题,而变成了一个城市地段的问题,形成了环境上的“类贫民窟”,尽管这里的居民在经济上不见得贫穷,事实上很多人还十分富裕。“类贫民窟”的容积率及建筑密度超乎寻常,缺少天井这一关键性的要素,通风采光极差、火灾隐患极大、户外空间极度匮乏,整体环境极差,在很多方面都不符合人居环境的基本要求,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是竹筒屋长期无度无序的增殖结果,可谓是非理增殖,积弊成疴。在广州有很多这样的地方,越秀区的状元坊所在地段就是其中一个(图5)。

4 “新竹筒屋”:竹筒屋演变的顺水推舟和拨乱反正

“病竹筒屋”的出现有其客观必然性,是对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的应激式反应,有一定的合理内涵,不宜简单地全盘否定。它们已经形成了广州城市形态上的一个时代特征,记录着广州发展的一段真实历史,如果加以变革性的改造,就能以经济上的效益性、功能上的适应性和形式上的传承性把广州的竹筒屋及传统城市形态发扬光大。为此,本文提出了“新竹筒屋”的概念和创作方法。

图4 三种房屋增殖变化示意图

图5 状元坊地段鸟瞰照片

图6 拆叠法示意图

图7 状元坊区位图

图8 状元坊核心区

图9 状元坊核心区现状形态图

图10 新竹筒屋模式图

把“病竹筒屋”改造成健康的“新竹筒屋”,基本方法是“拆叠法”。这很像是一种手术治疗,是把填掉的天井重新拆除出来,然后把拆掉的建筑面积叠加到竹筒屋的上部,保持总建筑面积的基本不变(图6)。

拆叠法的核心是恢复天井。前面讲过,天井在竹筒屋里是一项关键性的要素,赖以通风、采光、收集并排放雨水、种植绿化,同时也是人的活动场所,是房屋与自然沟通融合的渠道。正是有了天井,竹筒屋的环境才能符合人居的各种基本要求[9]。

拆叠法的另一个基本思想是拆补平衡,即在考虑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拆多少补多少,使总的建筑面积(特别包括不合理的加建面积)大体不变。这是对现实状况的正视及必要的让步,因为:

(1)在病竹筒屋的形成过程中,尽管增殖的面积多是非理所得,但都是迫于实际需求,在现实中已经形成了供需的平衡关系,成为巨大的利益载体,如果强行减掉,会激化矛盾,增加改造工作的社会风险。

(2)不减少面积固然会影响舒适程度,但在现实工作中,从来都要追求各种利益相互平衡下的综合效益,所以一定的妥协是必要的,何况通过科学的设计和现代设备的运用,一般的舒适性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文章来源:《广州化工》 网址: http://www.gzhgzz.cn/qikandaodu/2021/0302/658.html



上一篇:达亿瓦秋冬时尚秀在广州举行
下一篇:新地标涉河建设项目河道管理技术规范解读

广州化工投稿 | 广州化工编辑部| 广州化工版面费 | 广州化工论文发表 | 广州化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广州化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